公权力的引领作用,
与制度同样重要
几乎是动作一致,各地都在落实“八项规定”,目前已陆续有数个部委、大约30个省份相继出台了落实的实施细则、措施。甚至不乏有特点的细化条款。
比如,河南省要求干部公务用餐“一律不超4个品种菜,一律不上酒”。贵州省则规定,对外接待工作用餐不超过45分钟,河北省更是提出“各类专题会议不超过半天”。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认为,在这些地方政府亮明态度、做出行动之后,下一步关键就是落实。他建议用细化的执行条款以法规的形式规定下来,同时引入舆论和社会监督,并出台问责机制。
制度和规则真的能够起到约束作用吗?至少庞胡瑞对此并不完全乐观。
庞胡瑞介绍说,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出台了上百个文件,还是管不住官员的大吃大喝。实际上,中国是最不缺制度和政治智慧的国家。但这么多的制度为何未能改变现实?
庞胡瑞的观点是,这些改变最核心、最本质的,恰恰在于要改变公权力的内在气质和精神状态。
“很多时候不只是制度在起作用,而是公权力本身的示范效应。”庞胡瑞说,“为什么这次八项规定和六条禁令这么容易就能推下去,甚至很多官员主动去做?习总书记和中央领导们的示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他们带头去做,榜样的力量是能够看到的。”
在日常的舆情观察中,庞胡瑞特意提到了应对雾霾天气,全国多个城市停驶一定比例公车的例子。
庞胡瑞说,“这次北京公布了875辆公务车违反停驶规定出行,一定程度上赢得了支持与赞扬。”
在他看来,公车停驶以及违规公车被曝光,前者是公权力的正面示范,后者则是约束公权力的警示效应。
庞胡瑞表示,不能忽略公权力负面形象所带来的伤害。像现在部分单位顶风而上、官员贪腐违纪这样的负面消息,对权力的公信力以及公众信心的伤害,是更多官方和官员的正面行为都弥补不了的。
“公权力在社会事物和社会进步中的主导、引领作用是关键,与制度和规定同样重要。”庞胡瑞说,“中央领导带头带着官员去做,官员带着小社会去做。小社会的环境好了,大社会也就完善了。如果官员能够率先做到,足以解决很多社会问题,社会才能形成共识。”(记者 任鹏)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