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使社区医生更贴近居民,北京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设有健康图书馆、健康教育课堂,并定期邀请著名专家前来坐诊授课;同时,要求“管片”团队主动深入居民家中,开展“中医中药”“基本医疗”“妇幼保健”等生命周期服务,贴心的医疗服务受到辖区居民的欢迎。 春节期间,杨京豫和她的同事还有一项重要工作,通过特制的贺卡将健康问候送到各自签约的居民手中。
据了解,像杨京豫这样的社区医生在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近200位,根据准入条件,他们必须是至少有3年工作经验的全科医生。同时,社区医生每天还担负着大量的门诊工作,“我们不仅要了解患者病情,还要主动和患者交朋友,关注其心理变化,进行有效的追踪管理。”杨京豫说。
“这既不同于英国的全科医生,也不同于美国的家庭医生,北京市着力构建的是‘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新型就医模式。”北京市卫生局局长方来英介绍,社区医院提供一般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的初级诊疗网络和分流体系,初步承担起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职责。
据悉,2012年北京市居民在社区就诊人数达到380万人次,较6年前增长近3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已逐渐成为北京市民就诊的首选。(本报记者 陈小菁 特约记者 周景红)
“片医”效应
■北京大学中国卫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刘国恩
【热词点评】
近年来,各地社区纷纷推广“家庭医生式”服务模式。其中承担重要角色的社区医生,是国家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的主力军。据统计,北京市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辖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在这个片区,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逾20%,患有慢性病的居民超过40%。居民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订“家庭医生式协议”后,7种慢性病病人还可享受到36种一类药品全额报销的优惠。
伴随着“片医”的出现,“片医”模式也应运而生。它的出现使得医生和患者之间建立了长期互信的合作机制,使社区居民“健康档案有人建、小病小伤有人看、预防保健有人管”。这对于当前构建新型医患关系、实现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具有示范效应,更是社会管理的创新之举。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