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酒被抓现行,找人说情都开不了口”
2007年禁酒之初,推动难度很大。信阳的做法是“一刀切”,不管是什么人、不管是什么原因喝酒,一经发现,严肃处理。
当时信阳特设督查办,下设3个督查小组,组长都是特聘的退居二线的正处级干部,配摄像机、酒精测试仪,明察暗访。一些动歪脑筋逃避责任的,找各种理由开脱的,托关系说情的,都碰了一鼻子灰。随着一期期通报,上媒体亮家丑,人们相信,这回是动真格的了。
当年罗山市竹竿镇镇长是一个年轻有为的干部。督查组去做拉网式检查,他组织全镇干部接受检测,拿着花名册一个一个过关。测完了督查组对他说,还有一个人没测——你还没测,大家都看着呢。结果一测之下,仪器嘀一声响,显示镇长喝酒了。镇长说,我没喝。中午他在食堂吃饭,大家确知他没喝。但仪器不说谎,相持不下,转成案件。查了“禁酒令”以后的票据账目,发现他有50多处中午饮酒的记录,对其进行了免职处理。后来知道,他是头天晚上喝的酒。从此“禁酒令”增补了一条,头晚喝酒,次日下午检出酒精的,视为工作日中午饮酒。
信阳的许多干部都有被测酒的记忆。有时候,全市干部大会,临时增加酒精测试,从主席台开始,一一过关。有两年,酒精测试仪还进了当地两会,代表委员也要受检。
据介绍,现在抓到中午喝酒的现行,根本就不会有人说情。因为大家都觉得有这种事情“丢不起这人,张不开这嘴。”
督察工作从抓“大喝”延伸到抓“大吃”
信阳市纪委常委万钧多年来分管干部作风建设督导。他说,禁酒之初,考虑的主要不是省钱、健康,主要考虑的是干部形象、工作作风。大概两三年,整个干部群体就能适应新的习惯。6年坚持下来,大吃大喝的风气整个扭转了。最开始明察,后来暗访,现在暗访都找不到。但我知道督查组不抓,还会反弹。为什么能坚持?原因很多,但有群众基础、也有干部基础这一条很关键。群众支持,群众盯着你,既监督谁喝酒,也监督我们不松懈,这样才能长久。
他认为有几条经验很值得总结。一是有要求可行。一周21顿饭,只禁了工作日中午的5顿,但这5顿很关键。定的太高执行不了,定的太低没意义。二是不留口子,不开后门,从领导自己做起,这事就好办。6年来信阳也来过不少领导,包括省委书记来了,说不喝酒就不喝酒,大家都很支持,没有因此得罪人的,反倒把这个视为信阳特色。三是一任接着一任,常抓不懈。抓一阵风,还不如不抓。
6年了,当初特聘的督查员陆续退休了。督查组不久前成为市委、市政府的专设机构,改名联合督察办。一名督察办的工作人员说,现在督察工作从抓“大喝”延伸到了抓“大吃”,开始督察公务接待浪费。由于以前的积累,干起来不陌生。但这项新任务有难度,人家不签单、不要票、现金结账,和饭店有默契,不好查也不好界定。怎么查得准、查得实,还得想办法。(记者 王汉超)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