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咨询网 www.81783596.com 关注社会热点,探寻事件真相,弘扬正气。
图片新闻
热点资讯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寻找创新的“金钥匙”(2)
发布时间:2012-11-23 10:18  来源:人民日报

  培育创新思维生长的沃土

  “哈佛最值得夸耀的,不是获得了多少诺贝尔奖、多少总统,而是使进入哈佛的每一颗金子都发光。”这是哈佛大学校长在学校350周年校庆时的感慨。

  放眼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全球最好的大学,办学思想都是致力于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励个人的创造精神。“相比之下,目前国内高等教育大多以培养高学历人才作为教育的唯一目标,很多高职院校追求的目标往往是‘升格’为本科院校,分配制度中间也多有获博士学位的工资待遇高于获硕士学位的规定等。我们的大学理念,在社会环境、教育制度、劳动人事制度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显得功利而且苍白。”有专家分析指出。

  回归教育的本质,倡导大学的创新文化,为创新思维提供生长的土壤,这是很多专家学者的共识。蒋晓虹认为,大学教育改革,就是要回归教育的本质,而核心是对于“人”的关注,以培养具有独立心灵的自治的个人为目的,尊重学生的丰富性和差异性。

  “传统的做法是强调教,自上而下地推动,教师主动,学生被动。改革之后的做法应该是强调学,自下而上地拉动,学生主动,教师只是帮助和引导。”北京交通大学教授查建中也指出,“大学最好的利用教学时间和资源的方法是基于项目的研究型学习,学生以团队形式研究问题,自学相关的知识以解决问题,然后与教师讨论难点。在此过程中,重要的不是解决了一个具体的问题并由此掌握了相关的知识,而在于学会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获取知识、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知识、与人沟通、团队合作。”

  查建中强调,“如果大学四年期间几十门课都是这样基于不同的项目和问题反反复复做训练,毕业时怎会没有能力呢?”

  有这样一段话发人深省:“大学是一种特殊的学校。学生在大学里不仅要学习知识,而且要从教师的教诲中学习研究事物的态度,培养影响其一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大学生要具有自我负责的观念,并带着批判精神从事学习,因而拥有学习的自由。”

  黑龙江省教育厅厅长徐梅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难点,也是关键点。遵照十八大精神,创新人才培养要尊重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改革创新,优化培养方式、成长环境,推进内涵式发展。因此,必须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健全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

  让最好的学生“冒”出来

  学生的头脑是火把而不是容器,需要的是点燃而不是“填鸭”。提及大学创新人才培养,不能忽略国内几所高校人才培养实验班的探索与实践。

  自1978年中国科技大学创建“少年班”以来,国内大学从未停止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据统计,在教育部直属的70余所大学中,创办人才培养新型学院或各种实验班的有34所。北京大学元培学院、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武汉大学弘毅学堂等是国内重点大学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的典型代表。

  这些致力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实验班做了一些共性的探索与努力:在培养模式上,“低年级通识加基础教育,高年级通识加宽口径专业教育和分流培养”;遵循“选择优生”原则,“优选优育”;给予学生较大自主选择权,选学科、选专业、选导师、选课程;为实验班配备了优秀师资;与国外一流大学建立联合培养机制,拓展和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让最好的学生‘冒’出来”成为很多高校人才培养实验班的实践思路。选拔最好的学生、配备最好的教师、提供最好的条件,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成为各个实验班的总体特点。

  那么,该如何评价这些实验班的成效?兰州大学教育学院李雄鹰老师给予了积极的评价,“重点大学人才培养实验班建设的举措不仅促进了自身的人才培养改革,对国内其他高校也发挥了促进和借鉴作用。”

  但宁波大学吕慈仙、杨桂珍等几位老师则分析指出:创新人才所需要的创新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仅依靠几门创新课程或几项课外实践显然不够。创新人才培养是个系统工程。学校如何给学生提供很好的政策和环境,教师如何通过高水平的科研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素养。综合试验班需要进一步探讨如何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融入到教育教学各个方面。

  兰州大学党委书记王寒松指出,对于学校所处的发展阶段应当有清醒的认识。同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相比,一些高校在队伍稳定、经费筹措等方面仍存在困难。在十八大倡导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背景下,这些都需要通过教育综合改革,为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创造条件。

  寻找创新的钥匙,从培养高校的创新文化与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始,前方的路依旧漫长。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上一篇: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 开创高校社科发展新局面 打印本页
下一篇:传达部署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 关闭窗口
网站首页 | 网站公告 | 关于我们| 网站招聘| 调查案例| 网站承诺| 法律声明| 网站团队| 联系我们
法律咨询网 www.81783596.com
电话:18911276110邮箱:315600298@qq.com
   
京ICP备1302701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