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主张具有丰富思想内涵和重大现实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当前形势下如何建立新型国际关系进行深入的阐述,提出“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强调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这是对建设和谐世界主张的进一步深化,使其思想内涵更加丰富,理论意蕴更加深厚,实践意义更加突出。
(一)平等互信,就是要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
要坚持以主权平等和互不干涉内政为核心的国际关系准则,相互尊重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国家无论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的一员,都有权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要坚决反对以大欺小、恃强凌弱、倚富压贫。要充分发挥联合国及其安理会在缔造和平、维护和平、建设和平方面的核心作用,维护联合国的权威,奉行多边主义和国际合作。当前国际安全问题的内涵发生了变化,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因素都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发展。必须摒弃冷战热战思维和我赢你输、我兴你衰、我得你失的“零和”博弈观念,建立公平、有效的集体安全机制。只有相互信任而不是相互猜疑、相互合作而不是相互对抗,各国才能和睦相处,共享世界和平与安宁。
(二)包容互鉴,就是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发展道路多样化,共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在人类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各个民族所创造的不同文明璀璨夺目,相映成辉,构成绚丽多彩的世界。目前,全球有200多个国家,2500多个民族,6000多种语言,还有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等多种宗教,各国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存在很大差异,但它们不应该成为国家之间友好交往的鸿沟,更不应该成为不同文明相互冲突的理由。文明多样性既是人类社会的显著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如果强求一律,只会导致人类文明走向僵化衰落。要尊重和维护各国人民自主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生活方式的权利。要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和偏见,鼓励不同文明在相互交流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进步。不同社会制度相互包容、不同历史文明相互借鉴、不同发展模式相互合作,才能使人类社会延绵发展,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三)合作共赢,就是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
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是全人类的共有家园。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大潮下,各国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因此,同舟共济、同担责任、共享权利,建立起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符合人类共同利益。实现共同发展,既是建设和谐世界的目标,也是建设和谐世界的动力。长期以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资源占有、财富分配、发展机会方面的不均等,制约了世界经济的持久稳定增长。从根本上说,没有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充分发展,就谈不上世界的真正发展;没有最不发达国家的脱贫致富,就谈不上世界的真正繁荣。只有更加注重新兴市场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潜力,才能最终带动全球总需求扩大,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必须推进以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为核心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建设进程,推动建立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经济格局。稳妥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建立币值稳定、供应有序、总量可调的国际储备货币体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携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环境、贸易、发展共赢。
事实将证明,在国际关系中大力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有利于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必将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可,为世界上绝大多数热爱和平、渴望发展的人民所接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