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视线
基层党建不能关起门来抓
党组织成为社会有机运行不可缺少的要素,与党组织能否为社会服务密不可分。党章虽然规定了农村党支部是领导核心,但对于市场经济体制下要自谋生路的广大非党员群众来说,党章并没有约束力,能否自愿接受“领导核心”的领导则取决于党组织有无凝聚力。因此,没有服务乃至优质服务的行为,就难以获得群众的心理认同。在某些村落,家族势力、宗教势力的影响依然不小,而党支部的影响力却有所下降。原因固然复杂,但与党组织的某些服务缺失甚至不作为不无关系。这里强调三点:一是政府服务职能转变越到位,基层党组织的工作就越易于开展,因为有些工作如修路、通自来水本来就是政府的职责;二是党组织的服务不等同于社会组织的服务,有的社会组织的服务专业性很强,不是所有农村基层干部都能够做的,因此,培育农村社会组织,倡导城市公益型组织拓展其服务区域,带动农村社会组织的发展也是社会所需的;三是有些服务如农忙时组织换工、村民有急事难事,党组织做协调组织的工作,并不需要太多资源,关键在于如何让农村基层党组织积极作为起来。
所谓农村党建工作社会化,主要指活动方式易于为基层社会心理所接受。比如,以公益的形式开展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思想工作。再如,抓住村民关心的热点问题开展活动。现在村民关心的热点问题,依据地理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比如,距离城市近的可能更多的是关心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带来的收益与冲突,几个村庄合并为新型农村社区的也许更关心原有集体财产的归属、分割问题,而地理偏僻、经济发展滞后的地方则更关心如何致富等问题,这就需要因地、因时制宜,以创新精神来解决。世上没有单一的党建工作模式,适合本地社会需要的,就是最合适的模式。
大家谈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农村党员管理
当前,基层党员的流动愈加频繁,农村流动党员“管理难到位、作用难发挥、先进难体现”等问题日益凸显。虽然各地在流动党员管理上,很多地方都进行了探索,但是都未能从根本上加以解决。要解决农村党员管理的难题,要从两个方面转变。
一是农村党员管理从属地管理向身份管理转变。传统党员管理模式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以支部为依托,实行的是属地管理,这种方式要求农村党员是不流动的、是固定生活在一地的。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员流动的不断加速,现行的管理模式已经成为党员管理的瓶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