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有了iPad再也不看电视、每天都要把iPad放在枕头边否则就会睡不着……对于iPad、iPhone的沉迷,不再仅限于成人,而由此引发的争论与反思,也成为学界关注的话题。
早报记者昨天从复旦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媒介与社会”公开课上获悉,申城学龄前“iPad宝宝”日益增加,调查显示对于iPad等高科技产品特别是其中的各种游戏,79.8%的儿童比较投入甚至沉迷。
iPad成学龄前儿童新宠
来自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曹晋教授等对杨浦区复旦大学附属幼儿园、爱德双语艺术幼儿园的100名学生及其家长等调查显示,学龄前儿童对iPad一类新媒介产品表示了极大的兴趣。其中非常喜欢的占41.2%,比较喜欢的占40.2%,一般情况的占14.4%,在所有被调查中,不大喜欢或不喜欢的仅为4.1%。
“由此看来,几乎90%以上的儿童都对这种新技术产品表示喜欢或者感兴趣。”曹晋总结说。
令人担心的是,一些孩子对iPad的喜欢甚至到了痴迷的地步。调查中有一名幼儿园小班的学生,自从有了iPad之后,几乎不看电视。每天回家用iPad看动画片,玩切水果游戏,或者在网上下载其他游戏。每天睡觉时会将iPad放在枕头边,否则会睡不着。
还有两名大班的女同学是邻居,由于父母工作都比较忙,两人几乎每天放学回家都会聚在一起玩iPad游戏或上网逛淘宝。尽管只有6岁,两人已经熟练掌握网购技巧,并经常自己在淘宝网上买东西。
仅不足两成家长“反对”
调查发现,家长对是否赞同儿童使用iPad、iPhone等产品基本保持开放的态度。其中有43.3%明确表示赞同儿童使用,42.3%表示无所谓,只有14.4%的家长明确表示反对儿童使用此类电子媒介。
在大部分家长看来,使用iPad等电子产品对儿童正面影响大,这部分比例占到了受调查家长的65.3%。具体的正面影响主要有“增长知识、开发智力”,比例达51.3%;“为儿童提供娱乐,培养兴趣”,比例占36.3%。
曹晋在调查中发现,有些家长由于自身较忙,往往同意孩子使用iPad等智能产品,以免于被孩子“捆绑”。而且很多家长也喜欢用iPad和手机,晚餐后各自看电子产品,家庭交流十分有限,这些都促成了孩子对电子产品的沉迷。
与此同时,家长普遍也对孩子可能会过分沉溺网络,或者脱离现实不愿与人交流表示担忧,认为二者有负面影响的比例为85.2%。一边是多数家长赞同儿童使用iPad、iPhone等产品,一边是担心孩子变成“孤独一代”,也反映出家长心理的纠结。
八成“iPad宝宝”迷游戏
尽管家长的愿望是好的,但实际上,游戏成为吸引学龄前儿童使用iPad等智能产品的最主要原因。“游戏始终是学龄前儿童使用iPad等智能产品的最重要因素。”曹晋表示。这一点也得到了大多数家长的认可。调查显示,63.7%的家长认为儿童最喜欢“各种各样的游戏”。
调查显示,尽管在父母的监管之下,64.4%的学龄前儿童一次使用iPad、iPhone等智能电子产品的时间一般在10~30分钟之间,33.3%的儿童使用时间在30~60分钟之间。但与此同时,儿童使用iPad、iPhone等智能电子产品主要用于玩益智型游戏,这一比例高达73.6%;用来玩游戏的时间一般在0~40分钟之内,比例则达到80.9%。
调查还显示,孩子在游戏过程中投入程度很高。79.8%的儿童比较投入乃至非常投入,全神贯注。当家长拿走设备时,78.9%学龄前儿童会有情绪上的反应,表现出不满或者不高兴。“iPad甚至某种程度上扮演了过去电视所担负的‘保姆’角色,儿童沉迷游戏、网上消费等现象也存在。”曹晋据此认为,国外的“iPad宝宝”现象在中国家庭中同样存在。
必须警惕“技术异化的低龄化”
新媒介技术对儿童具有极大吸引力,儿童“玩工”成为智能产品消费终端的低龄劳工,他们为跨国垄断公司贡献了最易驯服且有充裕时间玩乐的市场资源。
东方早报:你的研究显示,iPad等新兴媒介的使用使得都市儿童这样的使用者呈现“玩工”的属性,你将其称之为“指尖上的世界”。你做这项研究的出发点是什么?
曹晋:乔布斯的苹果席卷全球,中国都市家庭也未能免于此潮流的冲击。媒介环境成为儿童家庭生活娱乐的重要载体,儿童着迷iPad、iPhone等电子智能化产品,并日渐将其当作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所以我和我的课题组深入幼儿园和学龄前儿童家庭,调查上海市学龄前儿童使用iPad、iPhone的基本情况。
研究发现,一方面,中国都市家长对学龄前儿童使用新媒体技术产品有着理性认识,能够监控并合理引导儿童使用iPad一类的智能电子产品;另一方面,新媒介技术对儿童具有极大吸引力,儿童“玩工”成为智能产品消费终端的低龄劳工,他们为跨国垄断公司贡献了最易驯服且有充裕时间玩乐的市场资源,垄断资本与新技术的圈地运动已经深入家庭与年幼的孩童,“技术异化的低龄化”趋势不容忽视。
东方早报:你的调研以学龄前儿童为对象,原因是什么?
曹晋:学龄前儿童是现代都市家庭的核心成员,他们对世界的感知、思维和价值观的形成都是在自然与社会的双重形塑下形成。但信息化的城市网络了家庭、社会的每一个单元,“人性化”、“智能化”的电子设备已引起儿童浓厚的兴趣,当下学龄前儿童提早进入到虚拟空间,且媒介成为儿童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环境,技术异化似乎在原来的基础上更深层次地控制了“地球村”中的低龄人口。
IHS iSuppli(信息和数据分析公司)的全球平板电脑市场追踪报告显示,苹果公司仍将轻松保持其在全球平板电脑市场的绝对领先地位,今年销量将增长63%,到2016年将达到3.604亿台左右。在强劲的销量背后,其用户群体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都市家庭。美国6-12岁儿童中,iPad连续第二年成为最想要的节日礼物,其中40%为面向5岁以下儿童的应用。在中国,iPad等电子产品本身不仅是媒介工具,同时还是阶层差距的象征,甚至成为炫富、攀比的标志。
电子智能技术风靡全球的表象背后蕴藏的负面效应不容忽视,新媒体技术并非纯粹的积极能量释放。作为以融合传播政治经济学和社会性别研究为职志的批判传播学者,有必要警示迷恋电子智能产品的果粉,关注新媒体技术对人类的宰制。尤需重视的是都市家庭儿童珍贵的情感维护与玩乐时光遭遇系列电子智能产品便捷性的娱乐控制与隐蔽性的商业剥夺。
东方早报:你是否认同孩子玩iPad,你对现在的父母在利用新媒体育儿方面有什么建议?
曹晋:信息时代,媒介和讯息就像我们的“皮肤”,苹果产品风靡全球,其专卖店遍布国际都市。作为孩子的父母一方面受到时尚技术潮流的影响,他们对媒介产品背后的本质特征并没有很好地了解,并且无论工作还是娱乐都在网络上进行,成人已经活在一个技术构建的虚拟空间中,尚不自知。
另一方面,对儿童使用iPad等电子智能化产品潜在的影响也并无客观科学的认识。许多家长本身便对这类新媒介产品有着强烈的喜爱。新媒介技术带来的“自由”表象令普通民众保持了高度开放的态度。
我认为,尽管情感对维护儿童成长的环境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然而父母对新技术产品的真正意图并没有深入地了解,有限地使用引导几乎不能起到彻底的改变作用。如何培养儿童在新媒介产品使用中的独立意识,并开创一种新的劳动与休闲之间的关系,而成为非异化的“劳工”,这无疑是一项十分艰难又意义重大的任务。
医学专家:玩iPad每天不能超过1小时
随着近年来电脑、iPad等电子产品的普及,少年儿童视力下降正成为一个普遍性的公共卫生问题。记者昨日走访沪上多家医院发现,青少年患视力低下和近视的比例正在逐步上升,而3-5岁的幼儿园孩子视力问题也日渐突出。
儿童近视率逐年升高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提供的一项研究数据显示:本市6-14岁学生患视力低下和近视的比例正逐步上升,10%的6岁学生视力低下,其中6.2%为近视;12岁的学生中近视患病率有41.43%;78.50%的13-14岁的学生视力低下,其中73.72%为近视。
市眼病防治中心副主任医师朱剑峰曾经做过一项调查:学生在小学阶段患近视比例为30%,到初中阶段患近视比例已经达到50%,到高中阶段已经达到70%~80%,而一些重点高中学生患近视比例在80%左右。
在市第十人民医院,每天眼科门诊量近1000人次,其中20%是7岁以下的学龄前儿童,而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去年一年就有18万左右人因近视、视力模糊等原因前往医院就诊,其中2/3都为青少年;在市眼病防治中心,每天幼儿园孩子的就诊人数为20人左右,但一到双休日和暑假,就诊人数就达到300-400人。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主任医师周行涛指出:“小孩视觉系统发育还不成熟,控制眼睛闭合的肌肉和控制瞳孔的收缩能力不如成年人,这样更容易比成年人产生视觉疲劳,这种疲劳的积累极易让孩子发生近视。”
专家建议多户外活动
尽管目前没有科学的文献证明iPad对青少年视力存在不良影响,但专家指出可能会存在的一些问题。市第十人民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于靖指出:“如今一些电子产品由于屏幕亮度高,长时间盯着看,眼睛的睫状肌长时间得不到松弛,高度紧张,会使晶状体过度屈曲,增加屈光度,时间一长可导致睫状肌痉挛,造成调节性近视。”
市眼病防治中心副主任医师朱剑峰指出:真正具有杀伤力的,不是iPad,而是使用iPad的方式。“和书籍一样,长时间注视会导致睫状肌紧张、晶状体过曲从而出现调节性近视。但是不用慌张,只要做到不让孩子长时间玩,经常带孩子到户外活动,iPad的风险是远低于其收益的。”他同时指出,对于那些患弱视的孩子来说,还是推荐适时使用iPad来提高视力,“这样能更多地感受光的刺激,但对于近视的孩子来说,必须少用电子产品。”
朱剑峰指出,目前的孩子不玩iPad显得有些不现实,家长只要有意识去控制孩子玩iPad的时间,不要让孩子玩上瘾就好。他建议,儿童最好在3岁以后接触iPad等电子产品,每次最多玩半小时,每天不超过1小时。同时,家长要提醒孩子保持良好的坐姿,并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周行涛则建议:防治视力问题最关键和最重要之处在于定期检查,即使是3岁以下孩子也能查出视力,如发现症状,可通过医学手段进行及早干预。
iPad试点学校大多只在课堂使用
iPad进课堂已经不是一个新话题。目前在上海,除虹口、闵行两区中小学全区整体试点“电子书包”项目外,各区至少有一所学校参与“云课堂”(即以iPad为终端的信息化教学模式)试点。记者了解到,在不少试点学校,iPad只在课堂使用,不少学校还规定了使用时间。
为了防止学生沉溺iPad游戏,卢湾一小的平板电脑由学校统一管理。每堂课使用iPad的时间也不超过15分钟。试点的一年多来,学校邀请眼科医生入驻课堂,对学生的视力跟踪调查,目前未发现孩子因使用iPad导致近视的案例。
“现在‘云课堂’所受到的质疑,主要是孩子会不会近视,会不会沉迷游戏,这和互联网刚推广的时候是一样的。”针对社会的质疑,上海市教委基础教育处处长倪闽景称,iPad和近视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关键在适当引导。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