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基层不应“始于易而止于难”
山东寿光 刘俊艳
眼下,不少机关干部进村担任“第一书记”,这是转变干部作风、磨砺干部品质的有效举措。然而,笔者也发现,少数下基层干部有“始于易而止于难”的情绪。原因在于,“易”事短期内可以完工,短期内可以见成效,短期内可以出政绩。“难”事之所以难,是因为一时难以打开缺口,一时难以凸显政绩,如班子建设、集体经济发展等项目。
为何“止于难”?也许农村集体班子的长期涣散,经济基础的薄弱,这是必须承认的客观现实。但是,恐怕畏难的干部更是被心中的“难”所难倒,因为短期之内难以让领导看到,因为提拔之时难以用到,久而久之,有的关系群众长远利益的问题未从根本上得到考虑,虽有一时之功,却未有长期之效。
下基层,不能“止于难”。问题如何破解?笔者认为,除下基层干部身体力行外,还需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对干部来说,下基层需从具体而细微的基础性工作做起,从事关群众长远利益的事情做起,从增加群众收入做起,耐心踏实地走好每一步。如果没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理念,就难有长远眼光和长期规划,就不会做那些即使在两年、三年、五年之内完不成,见不到“显绩”,但对未来有益的事情。
更重要的是,对于干部主管部门来说,一定要形成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比如,制定考核评价办法时,是否做到了既考眼前,又考长远;既考民生项目,又考发展路子;既让上级评,又让群众评,从而确保考核结果的公平、公正。
下基层就要有下的样子
北京西城 崔 斌
一段时间以来,不少地方和部门纷纷派出机关干部,掀起了下基层的热潮,但怎么下基层却大有“讲究”。
姿态有高低之差。出行警车开道,入住高档宾馆,顿顿山珍海味,不是下基层应有的姿态。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一看下来干部的架势,就知道是真下基层,体察民情,还是走走形式,做表面文章。居高临下只会让群众敬而远之,背后戳“脊梁骨”,编“顺口溜”。下基层就要有下基层的样子。只有丢掉“官本位”思想,放下“官架子”,切实扑下身子,向群众学习,才能取回基层的“真经”;只有少说“官话”,少唱高调,用群众的语言跟群众交流,才能真正和群众打成一片。只有出同车,睡同席,出一身汗,粘两腿泥,才能真正听得到真实的声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