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灾心理——“花钱平事,自认倒霉”
有学者指出,官员的“消灾心理”往往是不法分子设局的“天赐良机”。
一些官员“出事”之后,本能的想法通常是赶快托人找关系,以“花钱摆平”的方式争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结果挺身“入局”。因贪污罪、受贿罪被判18年有期徒刑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原副主席孙瑜就很典型。
当初听说中纪委正调查自己时,为化解危局,孙瑜决定采取行动。一番周折之后,有朋友在北京给他找到两个“可以摆平中纪委调查”的能人。于是,由朋友出资 170万元、孙瑜自掏100万元,作为“摆平调查”的费用。不曾想,钱到手后,两个“能人”全部用于赌博和挥霍了——原来是一对骗子!
除了官员在“主动出击”中受骗,近年来有些官员在受到不法分子的敲诈时,明知对方是诈骗犯罪,却往往选择沉默、甘认被宰。
黑龙江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叶富春教授认为,受骗官员之所以成为“沉默的羔羊”,主要在于骗子号准了某些腐败官员的两个“脉象”——只要他有受贿的事实,他就不敢叫板,因为万一有真凭实据张扬出去,引起纪检监察部门或检察机关的注意,就可能小事闹大、大事闹炸;只要他有风流的经历,他也不敢装横,因为一旦有艳照或视频被传到网上,就会面临声誉上的灭顶之灾。在这种心理支配下,为了保住“乌纱帽”,只要能捂住,某些官员就坚决“内部消化”、破财免灾。
【建言篇】
防止“引官入局”继续上演,不仅需要常态性的约束机制让官员守住制度底线,还有赖于官员自觉增强警惕诱惑、洞悉诱惑、抵御诱惑、战胜诱惑的能力。
破局:如何防止“引官入局”继续上演?
□ 本刊记者/薛万博
2012年12月,有网友提出质疑:广西兴安县国土资源局官方网站的领导公示信息一栏,局长没有相片,数名副局长和党组成员虽有相片,但面部都被打上了“马赛克”。该局纪检组组长在回应媒体提问时称,此前该局数名领导接到过敲诈信,为避免麻烦,不得已出此下策。这是《南国早报》刊发的一则新闻。
这种将脑袋埋起来的“鸵鸟式”应对方式,的确是一种“下策”。那么,什么才是“上策”呢?
舆论普遍认为,“引官入局”式的诈骗案不会在短时间内消失,甚至不可能消失。防止“引官入局”继续上演,不仅需要常态性的约束机制让官员守住制度底线,还有赖于官员自觉增强警惕诱惑、洞悉诱惑、抵御诱惑、战胜诱惑的能力。
综合各方观点,应当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多管齐下。
(责任编辑:admin)
|